一、陈铁军:把枪声当作结婚的礼炮
百年风华,红色印记。红色名片,熠熠生辉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佛山市委宣传部、市委党史研究室会同佛山日报社日前启动“佛山红色文化名片”遴选活动,在全市兴起“跟着名片学党史”的热潮,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。第一张“佛山红色文化名片”就是——铁军公园。
1、铁军公园是开放式纪念性的主题公园,是褒扬革命烈士、组织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、国防教育、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。(来源:佛山日报社)
陈铁军原名陈燮君,出身佛山华侨糖商家庭。祖父是台山侨商,父亲曾在澳大利亚经商。陈铁军童年时,便要求家里送她上学,像男孩子一样读书。1919年,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,许多青年学生从广州到佛山来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。她冲破阻力毅然走上求学道路,随后独自赴广州读书,并于1924年考入广东大学(后改为中山大学)。1926年,她在大学就读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秘密从事革命活动,直至1928年被捕牺牲。
1927年,受党组织指示,陈铁军与共产党员周文雍假扮夫妻参与准备广州起义,在共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,周文雍和陈铁军产生了爱情。但为了革命事业,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。
由于叛徒告密,两人同时被捕,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高官利诱,他们毫不屈服。最终,敌人无计可施,决定判处他们死刑。两人被解往刑场前,要求在监狱铁窗下合影,并宣布结婚,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。
1980年,长春电影制作厂以周文雍和陈铁军为原型,把这段饱含革命豪情且富有爱情色彩的故事搬上了大荧幕,制作成名为《刑场上的婚礼》的影片。电影一经推出,便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。她是“刑场上的新娘”,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她把反动派的枪声当作结婚礼炮,展现出革命烈士的从容与勇敢。
二、邓培:你们听着,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!
“佛山红色文化名片”遴选活动第2张手绘关注邓培故居。
2、邓培故居手绘。(来源:佛山日报社)
这个春天,邓培故居的木棉开得特别灿烂。邓培故居位于佛山市三水区石湖洲邓关村,这里已成为佛山市党员教育基地和三水红色地标。
邓培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党员之一,早期铁路工人运动的先驱。124年前,14岁的邓培走出邓关村,前往天津、唐山等地。30年间,他从爱打抱不平的少年,成长为百炼成钢的革命家、工人运动的领袖,最后为他所忠于的革命事业献出生命。
1922年9月至11月,邓培领导了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3000名工人的大罢工。同年,邓培又领导开滦煤矿3万余工人同盟大罢工和启新洋灰厂8000名工人罢工。后来,在中共三大、四大中,邓培连续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。
1925年,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,邓培当选为副委员长。1926年2月,邓培在天津主持召开全国铁路工人第三次代表大会,不久后,作为全国铁路总工会总代表兼任驻广东办事处主任回到广东工作。据记载,邓培在广东期间,领导铁路工人支援省港大罢工,组织铁路工人纠察队和省港工人纠察队,先后反击了反动武装对广三铁路总工会的包围。1926年7月,邓培把粤汉、广三、广九三条铁路的工人组成交通队运送北伐军和军用品,支援北伐战争。
1927年,“四·一五”反革命政变中,邓培不幸被捕。在狱中,反动派使用严刑要邓培交出党员名单和党的机密文件,邓培义正辞严拒绝。他说:“你们听着,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!你们用尽所有酷刑,我都不怕。我宁死也不投降,这就是我最后的回答!”
三、吴勤:宁捐七尺躯,不失一分志
“佛山红色文化名片”遴选活动第3张手绘关注吴勤烈士陵园。
3、吴勤烈士陵园手绘。(来源:佛山日报社)
“陈村江水起洪流,难洗吴勤受害仇。百战山河谋解放,一腔热血洒珠洲!”
坐落于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57号的吴勤烈士陵园,园内的烈士事迹和红色碑文,述说着那段血与火的革命事迹。
吴勤(1895年—1942年),原名吴勤本,南海县四区佛山堡(今禅城区)南浦村人,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,曾任孙中山卫士。抗战期间,他在广州、佛山等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,1942年遭敌军伏击,不幸牺牲,时年47岁。
在艰苦的岁月里,吴勤和战士一起行军打仗,一起吃饭睡觉,组织指战员和群众一同开荒种田,千方百计为部队筹措经费和粮食、武器等物资。为了抗日大业,吴勤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延安来的干部掌握,保存和发展了珠江三角洲敌后抗日武装力量。
1941年秋,正当广游二支队取得抗击日伪军节节胜利之时,国民党顽固派又掀起反共逆流,各种反动势力纠合一起“围剿”广游二支队,甚至派出特务,以高官厚禄引诱吴勤,要他交出部队和武器。但吴勤始终坚持“宁捐七尺躯,不失一分志”的信念,决心将斗争进行到底。
1942年5月,吴勤夫妇及警卫员3人在顺德陈村水枝花渡口乘船过渡时,遭国民党顽军伏击而牺牲。
他的亲密战友刘向东当即写下一首诗,深切怀念这位抗日志士:“陈村江水起洪流,难洗吴勤受害仇。百战山河谋解放,一腔热血洒珠洲!”